组建 NAS 存储,HDD 硬盘阵列搭建指南
一文搞懂nas存储之hdd硬盘阵列搭建
一、搭建NAS存储,为啥选HDD硬盘
在搭建NAS存储系统时,硬盘的选择至关重要。HDD(机械硬盘)凭借大容量和高性价比脱颖而出。相比SSD(固态硬盘),HDD每GB的价格更低,适合对大容量存储有需求的用户,像影视收藏爱好者、数据备份需求大的企业等。一块普通HDD硬盘容量可达4TB甚至更高,而价格相对亲民,能满足大规模数据存储的预算要求。
二、搭建前的准备工作
- 硬件准备:首先需要一台NAS设备,可以是成品的NAS服务器,如群晖、威联通等品牌产品,也可以利用闲置电脑自行组装。然后根据计划的存储容量和阵列类型,准备足够数量的HDD硬盘。硬盘的转速、缓存等参数会影响读写性能,一般7200转/分钟、缓存32MB或以上的硬盘表现较好。此外,还需准备好连接硬盘的SATA线、电源线等配件。
- 软件准备:若使用成品NAS服务器,厂商会提供相应的操作系统,如群晖的DSM系统。自行组装则需安装适合的NAS操作系统,如FreeNAS。同时,要提前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设置方法,以便后续配置。
三、常见HDD硬盘阵列类型与搭建
- RAID 0:这是一种将多块硬盘合并成一个大的逻辑硬盘的方式,数据被平均分割存储在各个硬盘上,读写速度快。但它没有数据冗余,若其中一块硬盘损坏,所有数据都会丢失。以两块硬盘搭建RAID 0为例,在NAS设备的管理界面中,进入存储管理选项,选择RAID 0模式,然后按照提示依次添加硬盘,确认设置后即可完成搭建。适用于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,追求高性能的场景,如视频编辑工作中的临时存储。
- RAID 1:RAID 1是数据镜像模式,将一块硬盘的数据完全复制到另一块硬盘上,实现数据冗余。两块硬盘互为备份,当一块硬盘故障时,另一块硬盘仍可正常工作,保证数据的完整性。搭建RAID 1也在存储管理界面操作,选择RAID 1模式,添加两块硬盘,设备会自动将数据同步复制。适合对数据安全要求较高的场景,如存储重要的工作文档、财务数据等。
- RAID 5:RAID 5兼顾了性能和数据冗余。它把数据和奇偶校验信息分散存储在阵列中的各个硬盘上,允许一块硬盘出现故障而不丢失数据。搭建时,至少需要三块硬盘。在存储管理界面选择RAID 5模式,依次添加硬盘并确认。RAID 5常用于中小企业的数据存储,既能提供较好的读写性能,又能保障数据安全性。
- RAID 10:RAID 10是RAID 1和RAID 0的组合,先进行两两镜像(RAID 1),再将这些镜像组组成RAID 0。它结合了两者的优点,具备高性能和高数据安全性。搭建时至少需要四块硬盘,先创建两个RAID 1镜像组,再将这两个组组合成RAID 0,同样在NAS设备的存储管理界面按步骤操作。适用于对数据安全和读写性能都有高要求的场景,如数据库存储。
四、搭建后的检查与维护
- 检查阵列状态:搭建完成后,要在NAS管理界面查看阵列状态,确认是否显示正常。正常状态下,阵列应显示“同步完成”“健康”等字样。若出现异常提示,如“降级”“故障”,需及时排查原因。
- 定期备份:虽然硬盘阵列提供了一定的数据保护,但为防止不可预见的灾难,如火灾、洪水等导致整个存储设备损坏,定期将重要数据备份到外部存储设备或云端是很有必要的。
- 监控硬盘健康:NAS系统一般有硬盘健康监控功能,可以查看硬盘的运行状态、温度等参数。若发现硬盘温度过高或出现坏道等问题,应及时更换硬盘,以免影响整个阵列的数据安全。